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论文 >> 正文
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面临失去“盔甲”考验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6-2
    中国从2005年起,开始进入世“后过渡期”。在后过渡期,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出现一次“井喷”,我国的产业将直面动真格的“大考”。正因如此,新的一年对于在全球化道路上越行越快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从概念衍变为实质,成长中的中国已逐渐脱去青涩,与WTO形成了全面互动。入世前3年,中国全面或部分开放了银行、保险、电信、分销零售、证券、铁路公路运输、旅游、建筑、音像业和教育业等诸多行业。而且与当初的设想相比,上述行业并没有产生重大快速的变化,而是以一种平稳的方式向前推进。  
  对比前过渡期关税大幅降低、非关税措施取消、服务业市场适度开放的特点,2005年成为了划分前后过渡期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后过渡期提出了更高的市场开放要求。一方面,中国将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取消所有非关税壁垒。以始自1月1日汽车行业进一步大幅度降税为标志,关税在两三年内将接近最终减让水平,进口配额将全面取消。  
  另一个方面,以2005年作为一个临界点,服务业开始进入深度开放的后过渡期。一些敏感领域将结束保护,逐步取消外资进入的地域限制、数量限制、股权限制,市场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三年,并将在3年内全部达到过渡期终点。2005年,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共9个大部门、约90多个分部门做出了开放承诺,这些领域将可能成为外资进入的新领域,从而形成巨大的新市场。  
  随着关税壁垒的拆除、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和服务市场的开放提速,一场威力不可小觑的冲击波将旋即产生,也将令一些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及加深。  
  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产品进口的压力增大。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将降至15.35%,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后过渡期我国部分农产品将面临国外优质低价产品的沉重压力,并且这种格局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  
  二是部分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到2005年1月1日,随着我国取消配额管理措施并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外国厂商对国内汽车企业的冲击将进一步显现。一些跨国公司可以直接进口整车和零件,以贸易替代投资,这将使经历了前三年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面临新的竞争形势。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将是渐进发生的,越是敏感行业、越是保护期长的行业,今后面临的困难也越大。  
  第三,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业的挑战是后过渡期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国有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强烈愿望,需要利用外资;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在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明显低于国外同行;同时,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安全性也需高度关注。  
  第四,面临新一轮市场开放压力。在WTO多哈发展议程谈判中,一方面我国向其他成员提出了市场开放的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面临着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  
  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也日益严重。由于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对国外相关产业形成强力挤压,而中国又没有WTO赋予的“市场经济地位”,各国将会继续利用反倾销、特保等手段对中国产品的进入进行限制。  
  入世三年对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最深刻影响,无疑是促使他们已经或正在养成更加开阔的国际眼光,而进入后过渡期,国家如约开放市场,又该如何面对更复杂、更繁重、要求更高的挑战呢?  
  首先,人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身上。在入世的过程中,政府能不能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变化,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谐,一直是业内甚为堪忧的问题。可以说,中国政府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入世的成绩单。  
  进入后过渡期的第二个忧虑,便是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的规模庞大,但深受散、乱、差问题的困扰。自有品牌严重匮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主要靠进口。  
  以“用市场换技术”为方针的产业政策,则使得外方与国内汽车企业合作时有意控制关键技术,削弱我方自主开发能力。在后过渡期完全开放的市场中,长安、奇瑞、吉利、华晨等自主品牌将面临挑战。这种状况在制造业领域中多有表现,而如果后过渡期产业核心竞争力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各大产业将难与国际巨头抗衡。  
  最后,则需以更大的智慧面对贸易摩擦。相比于已将国际贸易规则烂熟于心的发达国家世贸成员,尚是世贸组织年轻成员的中国今后如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竞争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合法权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确是一个严峻考验。  
  中国在全球贸易排名稳步上升的同时,却也成为了世界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仅2004年前10月,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50起,涉案金额共11.5亿美元。而在后过渡期,将有更多的以反倾销、反补贴、实施保障措施等为名的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措施出笼;我国将面临其他国家在技术方面设置的大量壁垒,包括绿色壁垒;更多的外国采购商将用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和劳工标准等对中国产品设置障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主张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应对贸易摩擦,而非防守型的自我保护。具体来说,对外,一方面在多边体系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这个过程,有选择地提高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程度,为将来全球性的自由化积累经验;对内,则应完善自身,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法律制度。首先,政府应逐步完善贸易救济体系建设,使用一些规避手段,同时也防止其他国家运用反倾销等手段,避免贸易摩擦。第二,强化中介组织在规范企业行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第三,企业自身也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力,维持规范的贸易环境。

(瞭望)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