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
聚焦楼市:地方施政稳定房价 国家调控暗中加码-行业动态
作者:中国工程…来源:网络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4-9
聚焦楼市:地方施政稳定房价 国家调控暗中加码 点击次数6
经历了一年多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问题的讨论和系统式调控后,楼市似乎又重新回到房价之争的原点。

久抑难显效?今年年初,一切似乎变化不大。是急风暴雨的政策显效仍有待时间?还是一些个别部门的调控措施本身具有操作性先天不足的毛病?抑或是一些地方的落实态度着实有问题?我们密切关注的房地产市场,又在胶着状态中继续着困局。

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背后,一场更为深入的调控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中央和地方都在暗中加码,市场各方都在重新角力。

房价,这事关天下苍生的大话题,在困局中孕育着一次更大的突破,像极了那场会迎来最终胜利的登陆。

今年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数据显示,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6%。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且各城市的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全部上涨。深圳、北京、广州位居全国涨幅前三名,分别上涨9.9%、9.7%和9.6%;而上海,这个去年房价微幅下降的少有的调控显效个案,也开始在2月止跌回升。

另一边,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收入的7等分法,目前中等收入者的买房支出负担比以前有所加重,一些中等收入家庭的月还款超过了全部家庭收入的50%。随着先后5次加息造成的成本压力逐渐增加,有专家称“中产阶层买房会越来越困难”。

与房价“空涨”相对立的是,某些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量不断萎缩,而“价升量减”正是市场濒临调整的鲜明预兆。“成交量下降的原因,一是有效供给不足,二是市场对高房价的承受力已经越来越低。”分析人士指出。

几乎在2月房价指数公布的同一时间,一份由建设部立项、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历时4年多完成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评价和预警体系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被媒体公开。报告中的价格指标研究显示,上海房地产指数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到达顶点后开始放缓,与作为参照系的消费物价指数相比,上海房价上涨幅度正逐步回落,到2006年,上海房价指数高出消费物价指数6.2%,已经进入“正常”范围。

但是,在另一份“上海商品住房价格指数预警表”中,上海住宅的价格上涨幅度已经低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幅度,2006年的涨幅为“-0.5%”。而商品住宅去化量(销售+出租)占供应量(竣工面积+上年空置面积)89.27%,表明供应无法被全部消化。

2006年7月,上海市政协组织的上海房地产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促进上海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中也指出,上海未来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至少维持3年,供求比例在1:0.72左右。

相关专家解释,总体供应过量主要源于上海市郊的商品房供给量较大。但这种供大于求,是否会进而导致房价区域性下降且局面是否会波及市中心,业内争议较大。一种说法是,市中心因土地总量的限制,房价仍会稳步上扬。

但是,市场的威力就在于蝴蝶效应的难以预测,“我们想象不到区域性价格波动是否会在影响整体购房心理后,进而影响全部楼市。”上海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副总裁告诉记者。

仅有市场规律调节,“问题”楼市并不至于如此难解。更重要的是,中国房地产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整体走势的调节器,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重思虑下,情况显得愈发错综复杂。

“地方政府每年有巨额税收上缴任务,如何期待他们能真正‘割肉’出来做好保障类住房建设?”上海某资深房地产专家称。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70-90结构调控政策、廉租房政策等多停滞不前;在利益捆绑的前提下,土地增值税清算、个人所得税征收等抑制楼市投资过热的政策也大打折扣。

上传:NorthernStar  来源:杭州日报  [2007年4月9日]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