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施工 >> 正文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7-18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
    编制人员:张菁、赵霞、耿健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历史上其经济实力曾仅次于合肥,位居全省第二。因近年来外部区域环境的变化,蚌埠交通优势地位相对削弱,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出现下降。
    随着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调整,蚌埠的地位重新受到重视,成为省内京沪城镇带上重点培育的中心城市。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改变的背景下,蚌埠自身发展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新的挑战。2002年底,中规院受蚌埠市政府委托,承担新一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根据蚌埠城市空间框架与实际开发建设之间存在许多不适应性的现状,本版总体规划强调两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规划必须有效引导政府对大量土地需求的控制,保证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拥有相对合理的空间结构;二是规划必须将“振兴蚌埠”的目标,与安徽省和蚌埠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蚌埠发展对于全省以及皖北地区的积极意义。
    规划主要采取两条技术路线:第一,以区域的观点看待蚌埠城市发展,充分体现市域城镇体系的演进同城区发展的协调性;第二,强调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把握与控制,注重规划的弹性、可操作性和管理的实施性。
    
    具体工作方法分为以下几部分:
    1、强化蚌埠在皖北城镇群区域地位的研究
    一为蚌埠与其他皖北城市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淮南市形成真正意义的“蚌埠—淮南”双核心。二是在 “蚌埠都市区”范围内,探讨蚌埠中心城区与怀远县城、凤阳县城两个次级中心的关系。
    2、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
    首先确定城市不可建设用地。包括市区内必须保护的自然要素、市域内的重大交通设施和大型市政设施等,保障必须控制与预留的通道和用地。
    利用这些不可建设用地构成城市内外的基本生态骨架,保证城市已拥有的山水条件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以此为基础确定城市可建设用地范围。
    3、确定城市发展的远景空间结构。
    一是分析中心城区各片区用地的综合条件,对不同地块的自然条件、城市用地评价、现状城市功能、现状交通条件、拟建项目和区域规划交通条件改善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现状评价。二是提出功能布局建议和交通改善意见。三是综合评价中心城区各片区的适宜功能。
    规划由此提出各片区发展的主要功能建议,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远景空间结构。
    4、确定本次规划的布局方案
    首先,选择与城市发展动力相匹配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规模,确定低、中、高不同规划方案,保证每一方案能够代表某一发展条件与规模下较为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
    第二,考虑到规划的前瞻性,以及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能够满足城市的弹性发展,规划在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多方案比选。
    最后综合评审专家组与地方意见,形成规划最终布局方案。
    5、编制指导城市建设的管理手册
    规划将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区划分为若干地块。对每一地块的管理内容分为现状条件、规划条件和规划内容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导则,旨在使总体规划可以更加有效的指导城市管理、引导城市建设;并为下一步开展分区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管理导则主要包括本地块适宜发展功能,禁止、限制发展的功能,可兼容发展功能,及发展时序等有关内容。
    
    本次规划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总体规划的基本作用进行认真反思。强调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制定指引城市发展的框架。
    2、突出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变”与“变”的因素。充分发挥城市总体结构和空间格局对于城市发展的控制作用,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和建设方式的需要。
    3、注重资源约束条件下各阶段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4、走出重编制、轻实施的误区。从改进规划管理的角度,研究改进规划编制技术,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成果得到了安徽省建设厅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认为项目组指导思想明确,技术思路清晰,内容齐全,成果规范,规划研究有所创新,超出了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
    本次总体规划的技术探索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希望今后总规编制能够更加强调针对性,解决不同城市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