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
北京第三次数文物家底 四合院工业遗产将享受文物待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8-20
 

  2007年8月7日~10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大觉寺举办了为期4天的第3次北京文物普查培训班,正式拉开此次文物普查的大幕。

  据了解,普查标准启动时间为今年9月30日。“四合院将被连片保护,和青砖灰瓦连成胡同一起保护。凡符合文物普查标准的四合院、工业建筑等,将不再区分为挂牌保护院落、有价值建筑等类别,而是具有统一的文物身份。”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表示。

  广东民居、上海公馆、南京的民国建筑、青岛的德国建筑群等都有可能贴上“文物”的标签。历史城市的旧城区都是城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也是文化保护的重点。但这些地方,又是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地段,都想在历史街区见缝插针“创造财富”。

  历史城区的保护实施不适合单纯的房地产开发方式,也不可能达到资金的就地平衡。但针对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中民营资本的进入方式,目前尚在探寻答案。

  授予四合院文物身份

  “北京首钢工业区、焦化厂、南城会馆区、北京站整个三角区域、密云古村落、798工业厂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十大建筑等将纳入保护视野。”王玉伟表示。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共有挂牌四合院500多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33片。但这些四合院和文保区在法律地位上并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即使被拆除,法律上也并没有明确的惩处规定。

  北京文物普查最大的特点连片保护建筑群,各建筑区内的四合院,也将被“打包”授予文物身份。四合院、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本次普查中将受到重视,符合登录标准的四合院和文保区将成为“不可移动文物”,在修缮方法和程序上也必须按照文物的标准进行,由文物部门主要负责审批,而不是房屋管理部门主要审批,这将改变“把部分四合院当普通房子翻修”的现状。

  今后,文物部门将有权全盘规划四合院、传统民居和历史保护街区的保护。身份明确后的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将由文物部门自己掌管,上海、天津等城市制定过的有关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法规,也将按文物法规定实施。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表示:“保护办法还将另行规定,并非简单套用文物保护法。城市的历史建筑遗存与一般的文物相比往往具有3个特点,一是不可移动性,二是体量巨大,三是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周围环境互相依存,相互烘托,因此在保护历史建筑文物时,必须注意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倘若将这些环境都像文物一样‘冰冻’起来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保护不可苛求,进行部分更新、翻修以符合现代人的使用功能是难免的,况且这本身也是历史动态的记载。”

  “北京地区的工业遗产存量也相当丰富,比如通惠河两岸的化工、焦化、纺织、机械工业区,酒仙桥的电子工业区,首钢工业区等。工业遗产可以按照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改造,水池可以变成潜水基地,钢渣山也可以变成攀岩基地。”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营资本与历史建筑“共舞”

  按以往的惯例,政府是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从目前看来,中国也并没有成功的民营资本进入遗产保护的案例。中坤集团曾经参与南彊的旅游开发,因为涉及到新彊的多处文物保护,计划停顿。而另一方面,国家每年要拨付大量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和抢救,却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很多企业愿意出资保护和利用,苦于没有通畅的合作渠道,也许在四合院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将得到有效的尝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有关人员透露。民营资本进入遗产保护开发,新的“游戏规则”将有可能制定。有了“文物”这顶保护伞,其修缮、开发将会有严密的监管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而在历史名城,老城区又受到种种建设限制,对开发商而言,降低了土地收益,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形成了矛盾。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获利不多一般不愿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政府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全的保护;居民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

  已有的经验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不适合房地产开发的方式,也不可能达到资金的就地平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景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要关注的是保护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政策问题。国外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既很好地保存了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又形象地展示出它的文化价值,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时间不长,但最近的一些新的遗产保护类型,如工业遗产的保护、厂房大空间的利用,都给规划设计提供了舞台。”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对古建筑、城市遗产、传统风貌的保护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这一点已在西方城市得到印证。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发达城市在变革中,遗留下来很多有历史的街区。当时,这些废弃的历史建筑也被认为是破旧不堪的地方。到了70年代,不少著名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开始倡导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以“留旧创新”的规划方式,激活历史,赋予新意,把旧有街区融入新社区的规划中。

  场域建筑事务所主设计师梁井宇表示:“一般来说老建筑纯粹保护花的钱是很难平衡的,但是可以通过提前将周围的地块收购,在区域价值提升之后开发获利作为补偿,比如上海新天地的运作模式。如果是成片的保护而不涉及开发,可以是政府行为,或通过私人基金会;如果是保护加上改造,按商业模式做,则要测算成本,确定是否可行。开发加保护的成功案例不多,上海新天地有示范作用。针对老建筑中民营资本的进入方式,还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答案,要对具体项目做具体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关键是方法。尊重和保护城市遗产,是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内已经达成的共识。作为改造城市的主流力量,房地产开发必须被纳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高度。历史建筑与国际潮流如何共融再生,创造新的价值,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表示。

  据了解,以“古城保护教父”命名的阮仪三基金会已经启动,也许这将是另一种公益性NGO基金进入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途径。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