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
交流观念 促进发展——记“第二届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学术研讨会”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9-29

 

  为推动城市边缘地带的前沿课题和应用研究,并探讨中国和国际上的经验和知识,9月23日,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德国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应用:面向中国可持续城乡发展”,有近3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次论坛受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德意志联邦自然保护局的大力支持,因此,双方对此都非常重视。德国方面的嘉宾有德国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德国柏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Adrian Hoppenstedt先生、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景观规划部主任Prof. Matthias Herbert教授、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与城市规划系教授、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ECLAS)副主席Diedrich Bruns先生、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景观规划专家、JOLA景观专业权威杂志创始人Prof. Dr. Martin Prominski博士、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景观规划系Antje Stokman教授、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城乡可持续发展专家PD Dr. Sylvia Herrmann教授、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景观规划专家、德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副主席Prof. Adrian Hoppenstedt教授、景观规划专家、德国政府高级顾问Prof. Dr. Christina von Haaren教授、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景观规划专家Prof. Dr. Wolfgang Wende教授和国际建筑展览(Fürst-Pückler-Land)设计专家与废弃采矿区域改造与发展战略专家Dipl.-Ing. Volker Mielchen教授,而中方则有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前司长牟广丰司长、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岳天祥博士、中国生态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欧阳志云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常江博士、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研究所王如松教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主任张维先生、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刘海龙博士等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设计可持续的城市景观
  首先,来自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景观规划专家、JOLA景观专业权威杂志创始人Prof. Dr. Martin Prominski博士以不同规模尺度的案例,讲解了可持续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应起的关键作用。他强调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应该尊重现场,但同时也不要太盲目,应该慎重的对它进行处理。
  随后,来自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景观规划系Antje Stokman教授则发表了《从灰到绿的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城市设计与综合水管理》的精彩演讲。她说,现在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人口和规模迅速增长,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雨洪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急需面对的问题。
  对于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现状,Stokman教授提出了善意的批判:“你们很多城市都是在搞表面的文章,比如说路面上漂亮的东西跟基础设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不能仅让工程师去做这些,绿色的概念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
  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富海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信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小组领导人岳天祥博士则分别对深圳市公共空间和北京人口分布的曲面建模进行了详细分析。

  乡村与工业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乡村与工业景观已经逐渐成为时下非常重要的景观形式,但对于如何去对待和保护,我们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规定。
  来自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景观规划专家、德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副主席Prof. Adrian Hoppenstedt教授则做了《景观规划对景观公约的贡献》的详细报告。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欧洲的先进经验。
  他说,景观实际上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它的特性跟人的行为以及人的特点紧密联系,而《欧洲景观公约》共有27个成员国,其内容则涉及到自然乡村,还有城乡结合部地区,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这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组织和专业人士进行更多的实际工作,比如提高人们的意识、对人们进行培训和教育、对好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让人们参与其中等。
  当被问及中国城市现状时,他说:“你们在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中,现在急着想创造一种新的特点,希望能够和以前不一样,这是你们现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因此,你们富有地方文化的景观正在消失,而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更重要保护和引导的作用,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这次研讨会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欧阳志云博士对“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产功能与原始造林体系进行了比较。最后他得出结论:“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度是最高的,在碳总量、土壤的微生物的功能方面是最好的,不过它需要的时间最长,大概需要15年的时间。从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来说,天然次生林物种是最好的途径,进口的物种这方面的功能是最小的”。
  国际建筑展览(Fürst-Pückler-Land)设计专家与废弃采矿区域改造与发展战略专家Dipl.-Ing. Volker Mielchen教授则对废弃矿区的修复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工业的遗产,可以说明在这些地方有人类的足迹,通过工业活动,去更好的了解过去。相反,如果你对过去的情况不了解,那么你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到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业场所。
  随后,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常江博士做了《负担or资源—矿区工业废弃地的复兴》的精彩报告,他对中国矿区景观的现状及徐州某废弃煤区景观的规划做了详细分析,给大家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环境评估与景观政策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前司长牟广丰先生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做了系统分析。他说,城市景观是通过规划、建设、管理,以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形式来沉淀的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可能这种沉淀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我们现在把城市的建设、城市的景观当成了一顿快餐,现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就像麦当劳汉堡包,千城一面。
  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高潮,还将有20%到30%的人口要在近20年或者30年内由农民转换为市民,庞大的中国人口迅速城市化的阶段,使中国城市迅猛的崛起。随后,牟司长强调,城市的环境规划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城市的环境规划评估,才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功能,避免城市环境污染的弊端、有效的体现城市的性质、充分发挥城市环境生态的服务功能的效应,从而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用和作用。
  接着,德国卡塞尔大学景观与城市规划系教授、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ECLAS)副主席Diedrich Bruns先生对德国的环境评估做了详细分析。他说,我们在70年代时候就已经开始做环境的评估,当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是无穷无尽的时候,景观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1976年,德国通过了首个环境的法律,有了一个关于减少环境影响的法规。
  我们必须明白,要发展就要考虑环境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出现任何对环境破坏的情况都必须要赔偿或补偿。在补偿原则的背后,那就是说你必须要注意,如果你从大自然当中索取了什么自然资源,你就必须再把其他的资源还回去,这样的话才能够保持整个大自然的平衡。
  我们也有生态补偿措施,但我们应该避免减少生态补偿,那是被动无奈的做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止环境的恶化。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王如松教授介绍了通过生态调整规划控制北京的城市蔓延的分析,现在北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出现了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等不同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首先,我们应该把城镇体系和区域生态整个结合起来,同时,在规划北京时,应该明白有一些地区应该是受限制的,因为这些地区是提供生态服务的地区,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地,所以我们应该把能够受限制的地区和不受限制的地区区分开。

  生态网络与服务规划导则
  在我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的同时,自然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甚至全部消失,新兴住区沿着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地上的主要屏障,它们将生物栖息地割成碎片并且限制了物种的迁徙和交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目标应是通过创造一个高架绿道系统来减少街道中的阻碍。大范围、高密度、生态的网络不仅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诸如对于休闲娱乐和新鲜空气的需求。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主任张维先生对北京市总体土地利用规划做了详细分析。他指出,现在北京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土地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较为粗放,效益不高、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式不容乐观、土地资源分布不够合理等,随后,张主任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刘海龙博士则对生态基础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分析。他指出,生态基础设施这个概念从80年代提出之后,它日益被接受并迅速发展。从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自然基础设施,在这种环境之下建立一种景观格局和自然系统,能够保证这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当中,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增长的需求也是这样的,在21世纪,面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城市蔓延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建立经营的增长、建立一种生态基础设施的思路。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景观规划部主任Prof. Matthias Herbert教授则对自然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说,在德国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存在着严重的破碎化、分离化的现象,因此,我们也努力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来促进人和自然的交流。会建立很多生物迁徙的廊道、自行车的通道等,我们也会对廊道建设进行后期评估,以使廊道发挥更好的作用。
  最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则做了《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适应性的水景观》的精彩报告。首先,他以前段时间济南遭遇大雨袭击而造成严重后果为始,来说明气候变化已经对城市建设发出严峻的挑战。俞博士对此提出了建立适应性景观的提议,但是现在我们已经逐渐丧失“与水为友”的态度,而修建大量的打坝,最后只能使我们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随后,俞博士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层次来建立适应性水景观做了具体分析。他指出,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应该重视湿地和收集水的措施,以形成更好的水系统网络。而浙江永宁公园案例和秦皇岛汤河公园案例则很好的解决了人、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已经得到很多国外众多专业人士的支持!
  同时,他还针对缺水城市应该如何设计水景提出了解决对策,他指出,在缺水城市,我们应该注意雨水的收集,然后再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他以北京通州的规划案例和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玫瑰是美的,但野草同样是美的,我们必须要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都能够来适应它”。俞孔坚博士动情的说!

  美好展望
  此次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学术研讨会得到两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紧张而又充实的精彩报告传达给我们更多的国际信息,让我们对国际最先进的生态理念、可持续的理念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促进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年的“第三届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学术研讨会”将如期举行。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