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物资管理难题,随时掌握在外项目的物资供货,消耗情况,成本数据分析.点我了解详情或致电13911621362中国建筑工程资料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1299114 51665651 13501215554
全国销售代理服务免费电话:400-163-8866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预算网 >> 行业资讯 >> 新闻 >> 正文
圆明园的呐喊:“不要再来伤害我”
作者:预算网来源:网络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20

参与辩论专家(左起:吴祚来、俞孔坚、李小溪、胡一虎、叶廷芳、王道成、吴世光、黄晓明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拍摄现场

免费向大家播映的圆明园科普记录片

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圆明园博物馆

已经将要复建的地域隔离

由墙外看远处堆积的碎石

雨果先生的信

圆明园为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废墟之美
  10月18日,中国圆明园学会主办召开了“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会上,圆明园学会原副会长汪之力表示,应尽快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并按原样重建总体十分之一的建筑物让圆明园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的特殊纪念地。香港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潘祖尧建议集中保留已被毁的东北角西洋楼景区,而对于遗址中已荡然无存的荒野,要有考证地完全按历史原貌逐步进行复建。 
  是否应该对其部分重建,“废墟派”和“重建派”各抒己见。为此,12月6日,凤凰卫视大型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邀请了两派的权威专家、代表,“重建派”代表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黄晓明教授和北京中旅现代旅行社经济师吴世光先生,“废墟派”代表包括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中国环境促进会理事李小溪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先生,及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廷芳教授,对此观点展开了激烈探讨。

  圆明园是独一无二的 

  曾经在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中,持反对态度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首先对圆明园的定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价值在于它的遗址”,而非昔日的皇家园林,因为那已经被烧掉了,它的真实价值就在于“被烧掉了的”。同时,经过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这个遗址公园里已经形成了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乡土生物群落,它是遗址完整性的有机构成。因此,圆明园遗址公园具有历史文化和关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双重价值,这是维护公园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根本。如果有人怀恋士大夫和封建帝王们的造园艺术,那就请到苏州园林和北京其他皇家园林去欣赏。更何况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和原真性,即使当年圆明园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么,今天重建的圆明园最多是一个名作的赝品,一如模仿乾隆时代的花瓶,人们推崇的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最终只能是“虚情假意”;如果有人想重建圆明园搞旅游娱乐,那就请到珠海或在横店什么的地方去挥霍吧,请不要在原址上打主意。毁掉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遗址去造一个假古董,那是及其荒唐的,是无知的表现”。 
  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王道成教授强调圆明园是个“万园之园”,因此,我们今天就应该有必要对其精华的园林部分进行修复,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及造园艺术的精湛水准。 
  如果要想展示圆明园的精华,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其建造的历史进行细细回忆…… 
  清代的康乾盛世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于是,从康熙帝就开始了这项耗时近150年的造园工程,而这其中却包含了无数普通劳动人民无以数计的心血,无数的纤夫赤脚于河道两侧,汗流浃背、血迹斑斑,只是为了从南方将皇帝喜欢的假山、顽石运送到京城……,很多人将生命牺牲在这项封建帝王的伟大“造园工程”上,其最后的展示固然是令人震撼的,但我们更应该清楚这是在拿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建造一个私人的家园,这种做法是令人担忧的。 
  法国诗人雨果见到圆明园后,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他不惜笔墨写下这样的语句:“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批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再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1860年10月16日,圆明园发生了改变,所有的这一切都在那一天发生了改变。火烧前夕,英国的一位记者卖吉把圆明园的最后景象描述给了世人:“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这是我们今天的国人所能重建、恢复的工程吗?即使想通过修复来再现所谓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而这10%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有了这10%,剩余的90%则更难以保全。 
  我们更应该明白,艺术之美只是圆明园“真美”的一个方面,而透过艺术去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所缺乏和需要的。而对于通过重建去找回所谓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那么我们的普通市民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其中美的真正含义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先生对此评价到: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耻辱,更是人类愚昧的一种表现,作为遗址的它将与希腊的雅典卫城一样,为世人所牢记。而在遗址公园中保持原貌,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惯例,没有一个文明国家会在遗址公园中新建膺品古建,以所谓来再现文化景观的名义。 

  借圆明园事件来唤醒人们淡薄的文化保护意识 

  “神殿庙群里早已是顶盖无存,内里空空如也。雅典娜神像了无踪迹,地面到处坑坑洼洼。墙根躺着坍塌的断壁残垣,乱石嶙峋间惟有那几十根已是斑驳的白色大理石柱依然擎天而立,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那一根根屹立千年的石柱摸去粗糙坚硬铿然有声,无言无语却自有灵魂在内心里跳舞”……这是关于雅典卫城遗址的真实描述,然而它今天却成为希腊人的国家“名片”,为什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我们却将目光不时的盯向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物呢? 
  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准,不仅要看它如何生产辉煌与壮美,还要看他如何对待残缺与伤痛。抹去伤疤,不能改变历史,但抹去伤疤,却往往说明了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上世纪中叶的“梁陈方案”曾经对北京城的保护发展提出过较为合理的规划: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这是一份历史文件,然而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 
  从这儿,我们应该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文化遗址,因为,它们一旦被毁,将永不再现,即使后人可以建造假的来代替,这就是所谓遗址的真正内涵吧。 
  对于遗址的内涵,俞孔坚教授更是强调:遗址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谓“真实性”,就是保留的遗址要真实于历史、真实于现在、真实于场地……,模仿、拷贝的都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所谓“完整性”,就是保留其自然场地的原貌,包括建筑的废墟和废墟上演化出的乡土植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廷芳教授说:圆明园作为一种废墟文化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认真保护。虽然表面上看上去狼藉一片,没有任何美而言,而这却恰恰是圆明园作为遗址的真正涵义,它是无价的,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作案现场”。我们应该培养市民的这种保护废墟文化的观念,因为它们也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华文明并不仅仅只有“四大发明”那些令人骄傲的文明。 

  借圆明园事件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中国环境促进会理事李小溪教授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关于“生态关注”的共鸣,她说:圆明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物,更在于生态,前者是被外国人毁坏的,而后者则是被国人毁坏的,我们希望以此事件来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 
  在辩论现场,俞孔坚教授小心翼翼的拿着十余幅园林工人在毁坏圆明园生态的照片,那一棵棵生长于此的各种乡土木连根拔起,有的胸径达到20多厘米,以便种上统一的草坪和花卉,真实的场景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据悉,在上世纪50年代,圆明园栽种了70万棵树木,现在大概只剩下10万棵,圆明园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严重破坏。 
  面对将要重建带来的生态问题,俞孔坚教授强调,现在的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地表水每年在以1米的速度下降,因此,我们才会用“南水北调”的办法来补给北京城市用水。康熙时代的圆明园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皇家园林,但水对于今天的圆明园已经弥足珍贵。如果想借外地的水来维护重建后的圆明园用水,这是不符合我国政府倡导的节约型园林绿地精神的。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大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创举赢得了国人的一致支持和赞赏。我们更应该去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关心我们这个日益恶化的地球。 

  作为大学校园是圆明园的最好出路 

  关于圆明园的未来,叶廷芳教授说,在国际上有很多关于遗址的案例,但大部分都以保护为主,即不要随意对其更改,就像今日的雅典卫城一样。 
  对于这个话题,俞孔坚教授曾发表文章提议将圆明园非主体部分作为开方式的大学校园。他指出,由于圆明园紧邻中国最高的两所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因此,最宜作为两校开放式校园的延伸。更何况,两校园都是在原清代皇家园林基础上兴建,含圆明园部分园林,与圆明园仅一道、一墙之隔,有历史和地理联系。而且,北大、清华校园的使用功能与圆明园的公共教育和开放性质兼容。从国内外经验和北大、清华校园的管理现状看,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址交给大学管理是最安全和最能发挥其教育价值的。 
  同时,俞教授以法国凡尔赛为例来对此进行阐述。在康熙大帝兴建圆明园的同时,法国的路易十四也在兴建其壮丽辉煌的凡尔赛宫苑,而今天的凡尔赛里的皇家菜园已经作为凡尔赛景观学院,昔日的马厩也成为凡尔赛建筑学院来使用,既发挥了教育作用,又使园林和建筑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政府又减少了巨额的维护开支,一举而多得。 
  “如果圆明园遗址不能被用作北大和清华的开放式校园,既是圆明园的不幸,更是中国人民的不幸,后代将为我们这代人的狭隘和短见而遗憾!”俞孔坚如此呼喊。 
  “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圆明园啊!你的天空仿佛永远都是灰色的。读你,我仿佛读一部无声凄绝的电影,黑白色的,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灰色的枯树野草,还有灰色的几块石头。日薄西山之时,我置身于残破石柱拉长的阴影中,深深地屈辱从我胸口喷发出来;读你,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唤起了中华儿女挥戈驱寇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屈辱与荣而铸成的理念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轩辕氏的血液中”,对于圆明园而言,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刚经历了圆明园铺防渗膜事件,随后又是今天的圆明园10%的重建事件,我们的圆明园——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经承受不了再被人们这样折腾下去了! 



分享到:
24小时技术支持电话:北京 010-51665651 51299114 13501215554